1、吉祥舞
在云南丽江纳西族,每逢年节都要演一场民间舞蹈,人们称之为“麒麟舞”,此舞蹈分五个场面,每场都含有吉祥寓意。
第一场,先由“阿普寿星”宣布开场,他戴着面具,童颜鹤发、白髯飘飘,寓意寿星出现,吉祥如意。
第二场是彩云出现,花马奔腾,二十来个孩子手提云灯以彩云翻飘的动作绕场一周,以示麟儿齐贺节日快乐。
第三场是“鹿鹤同春”,白鹤伸着脖子,跃上方桌,表演各种动作,梅花鹿时而跳上桌,时而翻下地,动作敏捷,欢快活泼,与白鹤同贺新春。
第四场是“麟凤呈祥”。麒麟的头特大,角上贴有一个“丰”字,颈上拴一个大铜铃,绕场一周后跳上桌子,作“麒麟望月”状,火红的凤凰不断将头一伸一缩,张开翅膀在麒麟身边绕来绕去,表示麟凤呈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五场是一对牧民夫妇牵着一头牦牛出场,两人互道吉祥,然后绕场一周,表示牦牛现瑞、六畜兴旺。
舞蹈的道具都是用竹子编制、用棉纸裱糊的,这种融吉祥于娱乐之中的民间舞蹈,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如意的祝福。
2、舞龙灯
舞龙灯,是我国民间普遍存在的传统习俗。每逢年节或盛大的庆祝会,都要舞龙灯,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灯节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大概承继于殷周“祭天”的遣风。古代百姓认为龙是海洋的主宰,它威力无穷。因此人们把它做为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百姓们舞龙,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长期的发展中,人们把龙身做成各种不同样式。最初是舞“草龙”,后来舞“布龙”,现在南方大多用篾竹扎成龙身,北方用秫千扎成龙身,然手糊上纸,染上色彩。把龙身做成一节一节的,在每一节中点燃蜡烛或装上灯泡,下面装上舞者手持的木柄,舞起来活灵活现。龙头由一人高擎,龙身由十几个小伙子高擎翻舞,像一条火龙飞空,耀眼夺目。
各地舞龙的习俗有所不同,四川舞龙的高潮是烧龙,人们称之为“送龙上天”,人们认为这样可以烧掉人们身上的晦气和疾病,得到龙的保佑,获得丰年。烧龙时,人们争抢龙口中含的“宝珠”,送给婚后无子的人,称之为“送宝儿”。湖南衡山地区,每当禾穗初熟时,就舞龙于田间,火龙用草结成,上插香火,边舞边走,祈求驱除虫害,稻谷丰收。
3、舞春牛
我国民间舞龙灯、舞狮灯的地区很普遍,但舞春牛的活动不多见。在侗族民众中就用传统的舞春牛习俗。每年立春之日,人们就做好“春牛”的道具,大都是用细篾编织、纸糊而成,牛身用棉皮做成。然手做一朵大红花挂在牛头上。晚饭后,由两青年手提两个写着“立春”大字的灯笼前引,后面跟着舞春牛的队伍,锣鼓喧天,爆竹齐鸣。队伍绕村寨一周,挨家挨户去舞动,并呼喊“春牛来得早,今年收成好”等吉语,象征春牛把吉祥和丰收的前兆送到各家。村民们都要鸣放爆竹迎接。围观的人一边欢快地鞭打春牛,一边跑到田里捧着稀泥巴往春牛及演员身上甩,演员也手捧泥巴向观众甩,最后,谁身上泥多,象征谁就吉祥、幸福、春耕顺利。
4、放晦气
旧时,人们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重要的是为了“放晦气”。古代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和自然物上,他们认为:风筝飞的高入云霄,能把人的晦气一齐带到天空放掉。这样就可以消灾祛病,健康吉祥。
古人在放风筝时,常常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解难的目的。林黛玉放风筝时,无论风筝如何珑玲好看,最后她都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带走晦气,消除灾病。因此,人们都不拣别人放过的断线风筝,害怕染上晦气。
“放晦气”的风俗,不仅我国有,外国也有,我国的邻邦朝鲜,在风筝节期间,人们把自己的苦恼写在风筝的飘带上,当风筝飞向空中时。将风筝的绳子割断,让苦恼和晦气与风筝一起消失在天空。
5、拣天灯
在壮族和瑶族一些地区,每逢佳节和丰收之后,人们就举行一次燃放天灯的求吉活动,他们用竹青为架,外用薄棉纸糊成水桶形,底部放一油灯。灯点燃后,由于灯内温度升高,天灯便徐徐飘浮而起,顺着风势迅速游荡,灯火熄灭后,天灯才缓缓下落着地。仪式开始时,先要鸣炮三声,以示向天地、神灵报告丰收的喜悦。天灯升空后,各村寨都派数十名健壮青年,跋山涉水,奋力追随。如果哪个寨子拣到的天灯多,就意味着此寨平安吉祥,来年丰收。天灯飘过之处,男女老少都是欢声雷动,跷首以望。因为他们把天灯看作是吉祥之物,认为能亲眼目睹天灯降临,就是目睹了今年丰收的征兆,如能亲手拣到天灯,那就更是大吉大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