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神,古称皋媒,是主宰人间爱情婚姻的神。对媒神的信仰起源非常古老,在古时每逢仲春时节,天子就以最高礼仪亲自祭祀媒神。上古最早的媒神,就是大名鼑鼑的人类始祖神女娲。
据《风欲通》说,女娲向祠庙祷告,请求让自己成为人类婚姻的媒妁,得到了神的应允,于是建立了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正因为女娲首先撮合婚姻,故而后世的人尊奉她为结合婚姻的媒神,加以隆重祭祀。正如《路史·后纪二》所说:
“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媒之神”
皋媒即专司人类婚姻的媒神,女娲成为上古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女神。一直至今,一些地方仍有女娲庙、女娲宫、娲皇宫、皋媒庙,人们献供焚香,祭祀这位媒神。
到了唐代,产生了一个专司男女婚姻的媒神:月下老人,亦称月老。他渐渐成为民间普遍信奉膜拜的神。据说人生姻缘,各有定份,皆由月老预先注定,任何一对青年男女,一旦被月老的红线拴住了脚,无论相隔多远,都将结为夫妻;若无缘分,即使近在咫尺,也无法婚配。月老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人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之中。
书中记载唐代人韦固经过宋城时,看到一位老人在月光下倚囊而坐,翻阅书卷。韦固十分好奇,上前问老人翻阅什么书,老人回答说:“是天下男女婚约的书。”韦固又问囊中红丝线有何用处。老人说:“红线用来拴住夫妻的脚,尽管男女两家有深仇大恨,贫贱富贵悬殊,远隔天涯海角,只要这红线一拴住双方的脚,最终必会结成姻缘,谁也挣脱不了。”千古流传的俗话“千里姻缘一线牵”就由此而来。
韦固忙问:“我的妻子在何方?”老人说:“就是你住的店北边卖菜的陈大妈的女儿。”韦固想见见,老人答应带他去。第二天早晨,韦固跟随老人来到菜市,有一个瞎老太太抱着一个三岁女孩走过来,衣服褴褛不堪。老人指着那个小女孩说:“这就是你的妻子。”韦固一听大怒,想杀小女孩,老人说:“这个女孩命里注定要享受大富大贵,你怎么能杀她呢?”说完,老人不见了。韦固不愿意要这个小女孩为妻,但听老人说过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左思右想,便想出一个下策,花钱让仆人去刺杀小女孩。仆人听命而去,上去就是一刀,没想到这一刀刺伤了小女孩的眉心。
过了14年,一直四处求亲不成的韦固投靠父亲的熟人,当了相州参军。刺史王泰觉得他能干,将女儿许配给他,刺史的女儿年纪十六七岁,花容月貌,令韦固称心如意,但韦固发现她眉间总是贴着花钿众不摘下来,便好奇相问。妻子告诉他缘由:“我是刺史的侄女。当年我父亲在宋城当县令,不幸病故,母亲和兄长又先后去世,我与奶娘相依为命,以卖菜为生,不幸被狂徒刺伤,所以用花钿遮盖伤疤。”韦固听罢惊讶不已,才知天意不可违,遂将自己遇到月下老人、指使仆人行刺之事和盘托出。夫妻两人认为缘分前定,更加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宋城县令听说后,亲笔为韦固当年住的店题匾,称为“定婚店”。
从此民间就将月老视作主宰婚 姻的媒神来加以膜拜。明初刘兑《月下老定世间婚配》杂剧即演此事。旧时婚姻缔结,一般少不了有媒人在中间穿针引线。俗话说:“千里姻缘一线牵。”由此还出了以后千百年来婚礼上拴红线的仪式,婚礼上,扯起红帛同心结,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寓有“同心相结,白首偕老”的美好含义,乃至今日一些地方的婚礼上,仍有这种习俗。
杭州西湖孤山有一月下老人祠,杭州人有元旦到月下老人祠烧头香的习俗,朝拜进香的男男女女络绎不绝,祈求好姻缘。月下老人祠有一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究竟是月老的意愿,还是人们自己的意愿呢?在今日不论是自由恋爱结婚,还是经人介绍结合,也都认为是有缘分,足以见月老影响之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