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易解读》由周易学者陈华平译注,有识者请联系陈华平先生:chenhuapingyx@163.com
现今流传的《周易》通行本,包括古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周易》古经的原名就是《周易》,而《易传》是孔子的某位弟子所作,是对古经系辞的注解和发挥,以及孔子和作者个人对筮法、易卦和“易”的理解等等。本篇仅对《周易》古经部分就个人的理解进行简明的注释。
《周易》古经的编排体例,是将遇卦为同一卦名的各卦放在一个条目之下,主要是顺次排列的一爻动的各卦放在相应的全静卦之后,其中乾坤两卦还包含了六爻全动的卦。本书将这种编排在一起的遇卦为同名的各卦之集合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古经中,每一卦系第一条的内容,实际是六个爻均为静爻(即古典筮法获得的组数为七、八的爻)的某一卦的卦符、卦名和占辞。其后用“初X,X二,……”表示的实际是指相应卦中某一爻为动爻(即古典筮法筮得的组数为六、九的爻),而其余各爻均为静爻的卦。比如说,乾之“初九”就表示本卦为乾卦的初爻为动爻,而其余各爻为静爻的卦,亦即“乾之媾”卦,而其后的系辞为该卦的占辞。
“乾、坤”两卦系中,又多列出了两卦。乾卦系中的“用九”表示乾卦六爻均为动爻(古典筮法筮得的组数为九)的卦,亦即“乾之坤”卦。坤卦系中的“用六”表示坤卦六个爻均为动爻(古典筮法筮得的组数为六)的卦,亦即“坤之乾”卦。
因此,《周易》古经的内容实际是六十四个全静卦,三百八十四个一爻动的卦,加上乾坤两个六爻全动卦,共计四百五十卦的象义和人事行动指南。
《周易》古经作者为何不将全部四千零九十六卦的占辞都一一列举出来,而只做了这样的编著,本人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某卦之后顺次排列的一爻动的卦具有遇卦整体象义涵盖内容的阶段性象征意义,即每一个一爻动的卦可以象征某事物发展过程的六个阶段中相应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因此这些卦之间实际上具有某种有机联系。这是《周易》作者这样进行编排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其二,易卦象义多有重复,既是说不同的卦可以表示相同的象义,他们之间可以进行互换,或者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将全部易卦的象义一一列举出来。
其三,受古代书写方法和作者个人精力的限制,作者没有能够完成这种将全部易卦象义都解析出来的工作,只列举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易卦象义和人事判断。
《周易》古经的作者可能鉴于上述这些原因,就只编著了上述四百五十卦的象义,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内容。《周易》的这种编排体例,秦汉以后一直被人误读,大家以为每卦后所记录的内容是某卦的卦爻和爻辞,这是十分错误的理解。
下面是本人结合卦的象义和占辞文字的象义展开研究后,对《周易》各条系辞进行的注解,有错误的地方还请读者不吝赐教。
《周易》系辞一般都具有下面的句式,即“如果象……行动或变化,则……;反之,则否。”其中“反之,则否”一句是隐含着的,没有明言。读者在阅读理解每条占辞时,应当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周易》古经是一本工具书,是对各卦象义的提示和人事行动的指南。因此,读者阅读该书就不可将其当成一般读物对待,而应结合相应的易卦去理解系辞象义,并结合具体问题加以符合易学原理的引伸发挥。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读者要引起重视。
编号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