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宝宝取名 婴儿起名 免费测名 免费查命 邵长文改命调运集团
宝宝取名 婴儿起名 免费测名 免费查命 邵长文改命调运集团

神秘的周易卜筮初探

来源:周易预测 作者:周易学习 背景: #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字体: ]
在三才配合吉祥的情况下,如果总格、人格、地格中有某些数理或导致某些方面的潜质。1、首领运:(智德仁勇全备、立上位、能领导众人之意)其数理为3、13、16、21、23、29、31、33、37、39、41

  天有其命,人有其力。天命预定了方向,但这个方向却是可以被人力改变的,只要有足够的智能和愿力。比如我们总要死掉,这是天命,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延缓死亡时间并改变死亡方式,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更好一些。而这个前提,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终归要死掉这个天命。
  我们承认并敬待天命,是为了在面对世界时更豁达,更冷静,更超脱,而不是从此消极,不再作为,放弃人生的创造和追求。通过卜卦问求天命消息,目的是了解未来可能的趋势,并力图预作因应,通过一些积极行为,力求避凶趋吉。所以,我们的态度,应该敬听天命,努力人事。也许最终结果依旧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 尽可能减少损失。天命本身就寄寓在人事里,所以不是不能改易。“吉凶悔吝”四态本身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易》的内涵,就是“变”。
  在此,我们应该脱离唯心语境来言“天”,此天即人类自然之天。所谓天命,其实就是个体的人(具有独有的个性、文化、家庭、思维及生活方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民 族、地域、文化、习俗、法律、宗教、职业、教育、人际、生活等等的总和)中,与社会各因素发生行为并基于一定的社会逻辑而必然会产生的事。不同的人,由于其出生、家庭、受教育、工作职业及环境等等等等,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并且这个道路是唯一的。有句话说:三岁看小,八岁看老,是有一定的社会学道理的。这其实是一种人类社会学规律,具有某种客观性。但由于其或然性的特点,显得不可捉摸,难以预测,从而具有神秘感。
  《易》虽为占卜之书,但本质上亦有物理在,不可以纯迷信视之。易经卦爻之辞,俱非一时写就,而是经过巫卜在不断卜筮过程中,根据每次卜筮结果,而不断加以修改,最终择取占卜准确率最高的那句确定下 来。巫们之所以如此勤于改进,只是因为他们知道,不管人们多么迷信,当自己的占卜总是不灵验时,早晚要失去大家的信任和祟拜。而这种根据卜筮后事情真实结 果而修改卜爻辞的过程,恰恰正是对事物规律的一种无觉性研究,在他们的反复琢磨与修改中,事物的规律亦渐获得,并融寓于那些古昧的卦爻辞里。
  《易》具物理,而天命有征,但问题是,如何取卜,得到的卦爻才能最大程度地与自己所要求问的未来之事相应验?
  一般传统卜卦有两种方式,一蓍卜,一币卜。
  蓍卜,是最早也最权威的一种易卜方法。占与卜,在上古其实是两个概念,说的两种不同的巫卜方法。占是龟占,通过烧龟甲,看龟甲上的裂纹,来揣摩吉凶祸福,预测事情走向。卜就是蓍卜,用蓍草来卜问决疑。
  蓍卜方法,自古以来就诸说纷纭,彼此相舛,莫衷一是,《易,系辞上》里面的解说又过于简略,让人无法窥知具体取卜过程。儒士们争了千余年,在后来形成了“挂仂法”与“过揲法”两种,朱熹坚持“挂仂法”,郭雍坚持“过揲法”,并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但是依旧谁也辩不过谁。后来历时推演,择其两者所长,渐渐形成了现在常用的一种蓍卜法。
  蓍卜之法:先取五十五根蓍草(55是所谓的大衍之数,即1+2+3+4+5+6+7+8+9+10=55。古人以奇数为天数,偶数为地数,天地之数相加得55,所以对这个数字有相当的敬畏)。在学习卜法的时候,如果没有蓍草,也不妨用牙鉴代替。这55根蓍草,先取出来两根,代表阴、阳。再取出来三根,代表天、地、人三才。然后再取出来一根,代表元气。这六根放在一边,不参与卜筮过程,事实上用来卜筮的蓍草,只需要四十九根,拿出去那六根,代表对天地精神的敬畏,说白了就是所谓的一种文化崇拜。
  然后,将这四十九根蓍草,随便分成两堆。接下来的卜筮过程中,还有很多小细节,在历史上也是分歧了很久,比如分成两堆后,需要在其中一堆中再抽出一根,应该从哪根里抽,抽出来后应该放在一边,还是夹在手里,夹手里的话又应该夹在哪只手里,等等等等许多细碎的歧义。这些争议看上去一本正经,其实毫无意义。这些都完全可以不用理他。
  将四十九根蓍草随机分成两堆后,在任一堆里抽出来一支,拿在手里或放在一边。然后将两堆蓍草分别四根四根地数,如果余数是一,就把这一根拿出来放在旁边;余数是二,就把这二根拿出来放旁边,余三根则拿三根。如果正好可以四四分完,那就拿出来四根。比如说,这一堆一共23根蓍草,四四地数,最后还剩下3根,就把这余下的3根拿出来放到旁边。另一堆亦然。数完后将两堆的余数放在一起。然后将其余蓍草混在一起,再次分作两堆,然后分别四四去数,将余数放到上一次的余数中间。数完后,再次将其余蓍草混在一起,再分两堆,再数取余数。这样三次后,除去余数和一开始从任一堆里抽出来的那一支,剩下的蓍草数只能是这四个数中的一个:24、28、32、36。如果所得的数不是这四个中的一个,那么必定是过程有误,需要重新再来。
  在得到24、28、32、36这四个数中的一个后,然后再除以4。为什么除以4,而不是别的哪个数,古文化解释是天有四时,所以除以4。这四个数刚好都可以被4整除,分别得出6、7、8、9。算到这里,第一个结果就出来了:6是老阴,7是少阳,8是少阴,9是老阳。如果得到的是7,就划一个直道,“—”,是谓阳爻。如果得到的是8,就划一个中间断开的线,“––”,是谓阴爻。——(组成卦体的六根或阴或阳的道道,称为爻,一根就是一爻。)——如果得到的是六,六是老阴,先划一个“––”,然后在旁边做个记号。如果得到的是9,9是老阳,就先划一个“—”,然后也在旁边做个记号。
  到这时候,一个卦就算出六分之一了。因为每个卦体都有六爻组成,到此时是得出了第一爻,也就是最下面的那一爻。然后依次重复前面所说的分堆、抽一根、然后四四数草,去掉余数,然后将其余蓍草混一下再分,再数取余数,再混再分,再数取余数,然后将剩下的蓍草数除以4,看得到的是几,然后再划一个相应的爻,放在第一爻上面。如果共重复六次,一个完整的卦就得出来了。因为每一爻都要分三次,每次又叫一变,一爻就是三变。要求得一个卦,前后要经过十八变。有个俚语“女大十八变”,十八变就是从这里来的。从这个求卦过程之繁难,可以看出卜卦之不易,而求卦过程中无穷可能的巨大或然性,也决定了不同的人所问的事的结果很难是一样的。一个人因为一件事而得出的一个属于他自己这一件事的卦,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也正应合了每个人每件事的缘起、过程和结果往往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有太多的重合与相似。
  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依次重复六次之后,得出六个数字,比如说,得出的是6、7、8、9、6、7。那么,把他们相对应的爻画出来,从下往上排列,就是:
 —
–– *
 — *
––
 —
–– *
  这样,我们得到的卦就是“未济”卦。那么,为什么要在老阴和老阳后面做记号呢?或者说,既然偶数都划阴爻,奇数都划阳爻,那么还分少阴老阴、少阳老阳干什么?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上面已经说了,极则动,老则变,老阴老阳,是不稳定的,在这个卦体里,他们是具有变数的爻。具体到你所卜问的事情来说,这些具有变数的爻,可能是你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预示你事情的其他可能变化及其结果。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无时不处于变化之中,人类社会亦然,动静互生,阴阳互化,而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事件过程当中,都同时具有无数个变化可能,你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的结果,必然也是不一样的。这些老阴老阳的不稳定的动爻,便有帮你预示其他可能及变通之道的含义。把这些老阴、老阳变一下,老阴变成阳,老阳变成阴,就会产生出一个新的卦来。比如上面我们所得的“未济”卦,将中间的老阴和老阳变一下,就会成为:
  —
  —
  –– 
     ––
  —
  —
  这个卦是“中孚”,这样,“未济”卦就变成了“中孚”卦。“变卦”一说,就是从这里来的。变卦,说明了事物过程中存在的变动性,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了,成了改变初衷、改变原计划的意思。“未济”卦变而生出“中孚”,术语叫“未济”之“中孚”;“未济”是本体卦,“中孚”是变卦。
  这就是蓍卜的全过程。说起来很复杂很罗嗦,如果拿着蓍草或小棍边看边演练,会发现是很简单的,不过是比较浪费时间。
  下面说一下币卜。
  由于蓍卜工具数目太多,耗时长,且不方便随时随地卜筮,就有人别生巧技,用铜钱来代替蓍草卜算。据说始作俑者是汉代的房京。其法,取三个铜钱,默念所卜问之事,然后掷出去,看取三枚铜钱几个是正面几个反面。有字的是正面,没字的是反面,正面是阳,反面是阴。如果两个正面,一个反面,就是少阳,就画一道阳爻;如果两个反面一个正面,就是少阴,画一道阴爻。如果三个都是正面,就是老阳,画一道阳爻,然后后边做记号,以备变卦。如果三个都是反面,就是老阴,画一道阴爻,也在后边做记号,以备变卦。这样依次掷六次,从下往上画六爻,就成了一卦。成卦后,如果中间有动爻,就再将他们加以变动,另生出来一卦。
  相比之下,币卜比蓍卜简单太多了,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卜,所以一时风行,流传至今。历史上很多大智高学之士,也常随身携带三枚铜钱,随时占问。至于铜钱,也有个讲究,说是汉五铢钱最好。其实说起来,这种说法也不过是个噱头,意在让外行人看起来比较神秘,有肃穆感。
  当然,有一利必有一弊,币卜虽则简便易行,但是这种卜法得到的阴阳概率可要比蓍卜大太多了。蓍卜过程中,存在极多的偶然性和变化可能,而币卜则一掷即成,虽然也有其偶然性,但比之蓍卜,则就明显不是那么精切了。而世上事何止万千,每个人所占问的事都是不一样的,周易则试图包罗人世万象,那么要比较精确地推算所卜问之事的吉凶悔吝,必然要在一个相对非常狭窄且变化百般的途径里去寻找最合适的那一卦。因此,蓍卜无疑要比币卜得到的结果更精切一些。

  上面讲了两种最常用的卜筮方法。卜筮并不是周易算卦的全部,它只是救得了卦体以及可能的变卦。得到卦体以后,怎么来解释呢?
  这个方法,朱熹《周易本义》有载:
  “六爻不变,以本卦卦辞断。
  “一爻变,以本卦变爻爻辞断。
  “两爻变,以本卦两变爻辞断,但以上者为主。
  “三爻变,以本卦与变卦卦辞断,本卦为贞(体),变卦为悔(用)
  “四爻变,以变卦之两不变爻爻辞断,但以下者为主。
  “五爻变,以变卦之不变爻爻辞断。
  “六爻变,以变卦之卦辞断,乾坤两卦则以〔用〕辞断。”
  在此先解释一下:易经六十四卦,每个卦名之后,有一个总的解说,称为卦辞。组成卦的六根爻,每爻都有一个不同的解说,称为爻辞。
  把朱熹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说:
  如果所得到的六个爻,没有一个变爻,那么,就用这个卦的卦辞来判断所卜问事情的吉凶祸福。
  如果有一个变爻,就用所得到的这个本体卦的这根变爻之爻辞来判断。
  如果有二个变爻,就用本体卦的这两个变爻的爻辞来判断,而以上面那一爻的爻辞为主,下面那一爻的爻辞为辅。
  如果有三个变爻,就用本体卦和变卦他们两个的卦辞来判断,本卦的卦辞是主体,而变卦的卦辞包含变通应用之意。
  如果有四个变爻,那么就用变卦里面那两根不变的爻之爻辞来判断,但以下面那一爻的爻辞为主,上面那一爻为辅。
  如果有五个变爻,则就用变卦里那根不变的爻之爻辞来判断。
  如果居然六爻皆变,那么,就用变卦之卦辞来判断。如果六爻皆变后得到的是乾卦和坤卦,那么,《易经》里在它们的解说之后,还附有“用”辞,就用他们的“用”辞来进行判断。
  上面这些,说起来也很罗嗦,看上去好象也很复杂,其实实际演习时,也就会发现很简单了。
  讲到这里,基本上就把怎么算卦说得差不多了。周易深奥难测,大智之人亦不敢大言得其要旨,获其精髓,唯多学上古文化知识,多揣摩多思考,方能最大程度地理解他所包涵的至理与精义,并通过尽可能正确的解读,判断出所卜问之事的吉凶悔吝,借助古人的智慧来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

  周易每卦六爻,代表六种事情,加上卦辞,则每卦寓示了七种事体。易共有六十四卦,也就是说,周易把世界事体,分为了448类,并且这448类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如此不可谓不细了。但是人间事何其浩瀚,往往会有求出了卦与相应的爻,可是卦爻辞说的跟自己要问的事风马牛不相及,左看右看,不得要领。这种情况,要么是我们对上古文化与周易的了解还是不够,不能深刻领会他的内在意涵与逻辑,来思考与判断与自己所问之事的关系;要么就是真的根本与自己所卜问的事没有联系。如果是前者,那么没什么好说的,进一步加强自己。若是后者,则就又有另外一个解卦之道,即“得位”与“得中”。
  什么是“得位”?我们知道,每一卦都是由六爻组成,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六。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如果第一爻、第三爻和第五爻的位置是阳爻“—”,那么就是阳爻处阳位,就是“得位”了。如果在这三个位置上的爻是阴爻“––”,则阴爻处阳位,就是不“得位”了。反之,二、四、六爻亦然。
  什么是“得中”?我们同样知道,周易的六十四卦,其实是由八卦“乾、坤、震、巽、离、坎、艮、兑”两两相叠组成的。即,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事实上都可以分出上下两个小卦。这两个小卦中间的那根爻位,即第二爻和第五爻,就是“中位”。如果所求取的爻正好是第二爻或第五爻,就是“得中”了。
  当我们得出卦及相应的爻,并最终确定书上所写的和我们想要卜问的事没有任何关系后,怎么判断吉凶祸福呢?就看我们求得的爻,是否“得位”或“得中”了。比如说,如果我们求得的是某卦的第四爻,而此爻恰好是阴爻“––”,那么就是得位了,事情就比较吉。而如果所得卦的第四爻是阳爻“—”,那就是不得位,不大吉利了。而如果所求的爻是两小卦的中位,即第二爻或第五爻,“得中”,也是很吉利的事。如果所求之爻既得位,又得中,那就更是上吉之卦了。但是如果不幸,既不得位,也不得中,没办法,你就只当没有算过这一卦好了。
“得位”与“得中”,是对周易无法全面概括人世事态的缺憾之一种补充。

  周易卜筮之术,一向给人以神秘之感,其实弄懂了,也就这些。只是,卜筮之法好学,易经之书难解。如何善化卜易,借古人之智慧,启现实之鸿蒙,端看个人文化修养了。

文章关键字:
评论列表
编号搜索: 搜